发布时间:2025-10-16 14:22 浏览量:
为切实提升我院教师国家课题申报质量与立项成功率,系统破解申报中的重点与难点,我院于2025年10月14日成功举办《国家课题申报经验分享》专题指导活动。本次活动特邀衡阳师范学院“湘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胡最教授担任主讲,通过“一对一精准辅导”与“主题讲座”双环节,为教师们带来了一场深度、前沿的学术盛宴。
精准辅导:一对一破解个性化难题
当日下午14时,首场活动“一对一申报书指导”在囊萤阁率先启动。胡最教授面对面地与各位教师进行交流,针对大家在课题选题方向、研究内容框架、申报书内在逻辑等方面存在的个性化问题,逐份审阅申报书初稿,并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修改意见。现场气氛热烈,教师们踊跃提问,许多在实际撰写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得到了有效解答。
专题讲座:从失败复盘到成功路径解析
下午16时,主题讲座在艺术长廊201报告厅如期举行。胡最教授毫无保留地以自身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践经历为主线,重点复盘了其在2021至2024年间三次申报未果的核心症结。结合国家基金的评审标准与导向,他精准指出了前期申报中普遍存在的三大共性问题:一是研究创新性不足,未能突破现有理论或方法框架;二是研究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模块间逻辑关联薄弱;三是可行性论证不够充分,难以支撑研究方案落地。
在成功经验分享环节,胡教授以他2025年成功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因表型理论视角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空间表型机制研究》为范例,深入阐释了高质量申报书的撰写方法与核心要点。他提出,选题应遵循“小题大作、小题深作、小题精作”的原则,一个恰当的选题是成功立项的首要条件。优质的选题必须实现“国家战略需求、单位平台优势、个人研究积累”三者的有机融合。
针对申报书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界定与研究内容设计,胡教授分享了如何清晰、精准地呈现项目的科学性与创新性。他强调,研究内容要紧扣核心方向,避免“面面俱到”,确保各任务之间逻辑层次分明,构建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创新点提炼方面,他提醒教师们应聚焦于理论突破、方法创新或视角拓展,而非简单的技术集成。同时,要通过构建“研究基础—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的逻辑闭环,向评审专家充分展示项目的延续性与团队的执行能力。
活动反响:为科研申报工作筑牢根基
整场活动通过真实的失败案例复盘与成功的项目拆解,为我院教师清晰梳理了国家课题申报的内在逻辑、核心要点与实用方法。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本次分享内容紧贴实际需求,有效解答了在选题定位、申报书撰写、创新点提炼等方面的诸多困惑,对提升申报书的学术规范性、创新性与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我院教师后续冲击高级别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审:程春芳
二审:陈凯
三审:黄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