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0 20:21 浏览量:
秋夜长沙,湘江澄碧。9月9日晚,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厅内,五线谱跃动的音符穿越山海,毛利民歌的悠扬与华夏诗词的韵律交织共鸣,由新西兰演艺集团带来的一场以“音乐无界·文明共生”为主题的“大地之声——毛利民歌与华夏诗词的回响”国际交流音乐会,在中秋前夕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一、以乐为媒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回响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此次音乐会恰逢倡议提出两周年之际,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核心理念,成为中国与新西兰两国深化文化交流的生动注脚。
音乐厅内座无虚席,百余名师生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见证:当毛利民歌《相爱的那一天》(Pokarekare Ana)的原生态旋律与新编室内乐碰撞,当《青玉案·元夕》的宋词意境与西洋乐器共鸣,文明互鉴的种子在音符中悄然生根。“音乐是最通用的语言,今晚我们不仅听到了两国文化,更触摸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新西兰代表团成员感慨道。
二、高校搭台激活文化交流的“青春密码”
作为一所深耕“开放包容”办学理念的高等学府,湖南信息学院始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此次承办“大地之声”音乐会,既是学校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主动作为,也是“把课堂搬到舞台、让文化融入实践”教育理念的延伸。
从演出阵容可见一斑:旅居新西兰的中国男中音歌唱家周楠、女高音歌唱家刘璐萱,新西兰毛利族男中低音歌唱家埃鲁·奥内罗阿;奥克兰爱乐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安德鲁·比尔、德国手风琴博士张皓洋等国际级乐手;新九州爱乐乐团首席大提琴罗忠豪,湖南湘江爱乐交响乐团打击乐首席姚孜戎。
更有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主任杨圣长与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以“专业+学生”的组合展现文化传承的活力。“排演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毛利语发音,更深入了解毛利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新西兰艺术家则通过中国诗词触摸东方美学。这种双向学习,让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参与演出的学生表示。
三、艺术破界中新文明在音符中“双向奔赴”
音乐会上,10余位中新艺术家组成的“跨文化阵容”,以创新编曲与双语演绎,完成了一场跨越东西方的艺术对话。
4首新西兰毛利经典《相爱的那一天》《风之歌》《金蝉之歌》《女孩啊,女孩》被首次以五线谱系统记录并重新配器,西方室内乐的严谨结构与毛利民歌的自然灵动完美融合;
中国古诗词《青玉案·元夕》《大江东去》《锦瑟》等则通过室内乐编曲实现“现代转译”,与毛利旋律交织成韵。舞台上,周楠用毛利语深情咏唱《风之歌》,埃鲁·奥内罗阿以中文演绎《大江东去》的豪迈。
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音乐表演系师生代表演绎的《乡愁永在我心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江畔独步寻花》,琵琶独奏《云想花想》,更将家国情怀与文化共鸣推向深处。
压轴曲目《我和我的祖国》将演出推向高潮。全体演员用中、毛利双语合唱,熟悉的旋律中融入毛利传统呼麦元素,中国观众的爱国情愫与新西兰友人对和平友谊的祈愿同频共振,不少人眼中泛起泪光。“音乐让我们跨越万里,找到共同的心跳。”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负责人表示,这场音乐会不仅是艺术展演,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青年学生在排演中理解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储备“青春力量”。
从毛利战吼到宋词吟哦,从五线谱到中国古琴,这场音乐会用艺术证明:文明的对话,始于音符的相遇,成于心灵的共鸣。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大地之声”音乐会正以音乐为桥,让更多“文化之花”在全球土壤中绽放。(文字:杨森 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