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09 13:07 浏览量:
引言
新时代、新发展、新机遇、新理念。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工作正在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在高等学校得到了深造机会。大学生资助工作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到教育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中共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但通过调查研究,在现实的大学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大学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
新时代的发展使社会的结构也在逐渐转型,大学生的特点也在不停变化,使大学资助工作也不断地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大学资助工作的开展及体系的完善。主要表现在:
(一)贫困学生认定程序缺少细化
大学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第一步就是贫困学生的认定。贫困学生的认定方法也有很多,比如直接界定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消费水平界定法,或者是国际上针对贫困问题的惯用方法等,这些也极会因诚信度的问题,从而影响对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的开展。认定是以动态的形式出现,所以单一的方法是无法精准的达到认定目的,因此要以多种方法科学结合,并加强认定程度的精细化操作,这样能够有效缓解认定条件的简单僵化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大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重经济资助而忽视精神关怀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在资助问题的认识上还是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资助审核及发放形式比较单一,只注重经济上的资助,只是单纯的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难题,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比如对贫困学生的认定以及建档的过程中,对贫困学生的隐私和名誉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给他们的生活、学习造成心理压力,又得不到及时的精神关怀。而资助的发放形式又缺乏灵活机动性,对于学生困难的解决失去了针对性和及时性,大大影响了资助成效。
(三)重形式多样而忽视思想教育
资助形式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度重视,部分院校因太注重资助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政策的正确解读,使其能够正确理解教育的内涵,解决学生感恩意识、自强意识不强的问题,这样更能有效地而防止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误读和资助申请中诚信的缺失,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大学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
(四)重资助过程而忽视协调机制
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并不是单单的资助,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资助过程的实施就需要有教育部门、学校各部门之间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来支撑,然而这正是部分学校缺失的,导致大学资助育人的工作即被动又难以统筹全局,更不能兼顾其他。
(五)重勤工助学而忽视能力培养
在很多院校都会提倡学生勤工助学,其效果也很明显。这能即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高了自我培养的能力,也是学校对其引导成才的有力措施。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勤工助学因其岗位的分散性,学校并不能全方位、全员的进行指导,再加上指导老师的配备也不足等等原因,使学生在勤工助学期间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引导,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学生自身的能力提高。
二、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再审视
(一)认定程序问题
从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得知,认定程序必须要细致。新时代发展国家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正在不断努力,众多家庭已经摆脱了贫困,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贫困家庭仍还存在,我们要对家庭困难又交不起学费的学生纳入重点资助对象。还有一部分是不了解资助政策的学生,也要关注。因此,我们要对资助政策进行宣传,使更多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及时掌握资助信息。之后就是细化认定程序、贫困等级评定、考核。认定程序要人性化、制度化、科学化,要依据国家政策及相关规定执行,认定机制要每年一次,主要目的是要“纳进来、走出去”。“纳进来”是纳入符合资助条件、需要资助的学生;“走出去”是划出已经摆脱困难、不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在整个认定过程当中要坚持严格程序、严格标准、严格条件、严格纪律,公开资助政策、评审过程、检查监督以及受助学生名单,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公认”。
(二)资助模式问题
较以往的资助形式来看,也单纯的只是物质方面,忽视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采用勤工助学的方式。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等综合素养有了新的要求,勤工助学能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也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提前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通过勤工助学进行资助育人,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相应报酬,从而改善自身生活的质量。这种资助模式,能有效缓解和调整贫困生“家庭条件不好”的心理压力,从而树立起自信,促使自己更有动力、更放松的去学习、生活。
(三)国家奖助学金评定问题
目前,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阶段,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相继出台了诸多资助政策,尤其是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出台,帮助了一大批学生成才。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要想解决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矛盾就要对两种奖学金进行科学化的评定。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定方式,以此来优化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评定环境。
(四)诚信感恩教育及监督制度问题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有弄虚作假、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这就需要完善诚信感恩教育和监督机制。我们可以通过资助政策的宣传、感恩回报事迹宣讲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知恩图报意识。并建立和完善诚信考核制度,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规程,专人指导,并监督学生资助申报过程,对一些弄虚作假、不诚信行为要严肃处理。监督机制是以服务学生、总结汇报等形式出现,有组织、有纪律地管理受助学生受助后的学习生活状态,而不是对学生的资金使用方式的控制,对受助后表现较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并宣传其事迹,这样不但增强了贫困学生本人的生活、学习动力,还优化了校内资助及诚信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关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
关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而言,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近年来出现的国家助学贷款诚信和感恩意识的缺失、假贫困等现象屡见不鲜,我们要在资助中育人的同时,还要在育人中资助,要在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分析贫困学生的心理障碍,分析学生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贫困生的家庭、教育以及自身原因等多因素的影响所导致。因此我们要树立“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的理念,来促进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要不断地深入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思路与工作方法,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合理构建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体系,这将是一个长久性的工作,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社会及学生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给予新时代发展中我国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合理的定位,共同携手促进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
在恰当的阶段给予贫困学生合理的资助,是每一位资助工作者的心愿和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的繁荣和资助育人政策的出台给更多的学生带来了巨大帮助,我们也希望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资助,使学生能够实现个人理想或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工作者的最大目标。随着资助育人工作实践和探索的不断深入,大学资助育人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要共同努力,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人”指的是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不断细化认定程序、健全评定标准、完善资助模式、优化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加强诚信感恩教育和监督,并形成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及资助育人工作的新理念,努力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岑道权.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2]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3]潘杨.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J].高校理论战线,2012(9).
[4]黄建美.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5]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6]林文伟,廖丽金,赵北琳.“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7]李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对策[J].高等教育,2010,(2):78-80.
[8]余梦,周婷.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教育前沿,2010,(2):27-28.
[9]曹瑛,李萍.新资助政策背景下资助育人实践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助育教研究,2010,(10).
[10]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