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1 23:12 浏览量:
一、备课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基本内容 | 1.1教学大纲 | 明确所授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课程的相互关系;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掌握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 |
1.2教材 | 清楚与本课程有关的“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的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熟悉本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章节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了解插图(如有)的构思及意义、练习的安排与解答等,有针对性地拓展备课内容。 | |
1.3教学资料 | 有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学习参考书;能够针对所授课程的内容,广泛搜集筛选典型案例。 | |
2.学情分析 | 2.1学生知识 基础 | 了解授课班级的生源构成、了解学生的已修课程情况,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
2.2学生学习 能力 | 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了解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 |
2.3学生学习 要求 |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收集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点、难点和对教学的意见建议等,能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及时修订教学方案。 | |
3.教学方法 | 3.1教学方法 | 能采用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3.2教学手段 |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并制作教学课件,开展智慧教学和创新教学,结合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开课前进行课件预演及教学平台操作,保障正常运行。 | |
4.教学过程设计 | 4.1教学安排 | 能够结合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长,对学生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后小结等有精心的构思,做到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严谨有序。 |
4.2课时分配 | 能够根据不同内容、要求和重要性,科学划分教学课时数,结合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时间进程。 | |
4.3教学组织 |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师生交互活动安排适当, 计划周密科学, 能够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做到教书育人并重。板书设计合理。 | |
5.进度把控 | 5.1教学进度表 | 1.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选定教材的教学内容,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表中各项目填写完整,安排科学合理。 |
2.教学进度表在开课前编制完成,经系/教研室主任或学院分管教学领导审核后交教学秘书存档。 | ||
5.2教案讲义 | 能结合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科学组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及进程,兼顾普及与提高,吸收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学科及课程的前沿学术动态。在学期授课前要撰写所授课程1/4的教案,学期教学过程中应提前至少2周编写完成教案。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自身特色。 |
二、理论(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指标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1.教学队伍 | 1.1课程负责人与 主讲教师 |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敬业爱岗,教学行 为规范;注重教学经验积累,讲究教学艺术,授课质量高。 |
1.2队伍结构及 整体素质 |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 构合理;教师责任心强,团结协作精神好;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 |
1.3教学改革与 教学研究 | 坚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富有实效;主持、参与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获得研究成果,在公开刊物上 发表了教研教改论文;积极申报并争取获得校级及以 上教学成果奖。 | |
2.教学条件 |
2.1教材与教学 资源 | 认真遵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以及 学校关于教材建设的相关规定,坚持“马工程 ”教材 必选、规划与获奖等优秀教材优先选用原则;注重以 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编写与学校专业、课 程建设相适应的特色教材、实用教材,坚持凡编必审;积极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
2.2教学文档 | 教学大纲科学合理,重点难点突出,有效体现课程建 设特色;考核大纲对应教学大纲,能较好考核教学效 果;教学日历、教案及相关教学文档完整规范,归档及时。 | |
2.3实验实训 环境 | 实验实训教学环境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能提供良好 的开放性教学条件,运行效果好。 | |
2.4网络教学 | 网络教学硬件配置齐全,运行机制良好;软件教学资 源丰富并经常更新,及时满足课程教学与改革需要。 | |
3.教学内容 | 3.1课程内容 | 教学内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广度与深度, 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教研教改成果引入教学;课程 内容与相关课程衔接得当。 |
3.2组织与安排 | 1.理论联系实际,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注重课程教学的“两性一度 ”;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衔接紧密。 | |
2.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具有针对性与交互性,注重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有效利用翻转课堂,讲究授课艺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 ||
4.教学手段
| 4.1现代信息 技术运用 |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微课 ”“慕课 ”等教学资源,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
4.2课件 | 制作界面简洁美观,结构布局合理,信息量大,重难点标注清晰;文字规范,图形、图像、动画、 视频清晰,音量适中,视觉听觉效果良好;多媒体操作熟练,课件运行流畅。 | |
4.3板书 | 板书规范、字体工整、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图表等清晰、准确。 | |
5.教学效果 | 5.1课堂效果 | 语言流畅,讲解生动,授课逻辑性强,课堂有吸引力、感染力。 |
学生学习情绪积极,求知欲望浓,学习意愿强,能准确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 | ||
5.2教学反思 | 重视教学效果信息反馈,及时听取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调整和优化。 |
三、辅导答疑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辅导态度 | 1.1教师态度 | 教师对待辅导和答疑认识正确,态度端正,辅导和答疑认真。 |
1.2学生态度 | 学生带着经过思考的问题与教师交流,并认真听取教师讲解。 | |
2.辅导内容与时间安排 | 2.1辅导内容 | 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辅导对象和辅导的重点内容;对课堂教学内容注意查漏补缺,使之完整和深化。 |
2.2时间安排 | 原则上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事先安排好辅导时间和地点,安排合理,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 |
3.辅导方法 | 3.1方式方法 | 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形式多样,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予重点帮助。教会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4.总结 | 4.1及时总结 | 1.每次辅导答疑后要认真总结,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 |
2.二级学院及时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等渠道了解教师辅导答疑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
四、作业与练习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态度 | 1.1教师态度 | 重视作业与练习环节,明确作业与练习的目的;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为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
1.2学生态度 | 深刻认识作业与练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完成作业与练习。 | |
2.设计 | 2.1类型 | 类型多样,有练习题、实验、心得体会、小论文、调 查报告、社会实践等。 |
2.2内容 | 内容全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注重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 |
3.布置 | 3.1要求 | 对作业与练习应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时间提出明确要求。 |
3.2难度 | 作业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相呼应,循序渐进、难易适度。 | |
3.3数量 |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布置适量作业,以能达到训练目的为度。 | |
4.批改 | 4.1批改 | 作业原则上要全批全改;少数作业量大、上课班级多且又未配辅导教师的课程,可灵活掌握批改方式,细致批改不得少于总量的1/3;配有辅导教师的课程,主讲教师至少批改1/5的作业量。 |
4.2记录 | 作业批改记录详细,成绩登记认真。 | |
5.讲评 | 5.1适时 | 在作业与练习批改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总结和讲评。 |
5.2效果 | 讲评认真,既能对学生作业中共性的错误进行纠正,也能对学生不同思路进行总结和介绍。 |
五、课程设计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选题情况 | 1.1选题要求 | 课题符合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能够结合社会实际和工程实际,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课题深广度、工作量适中,难易适当。 |
1.2题目数量 | 题目数量大于指导学生人(组)数。 | |
2.教学过程 | 2.1指导过程 | 1.全过程指导,方法科学合理;正确运用科学方法或手段指导资料收集工作;课程设计指导效果好; |
2.有详细的阶段进度表,计划性强,并认真落实。按时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指导耐心细致,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 ||
2.2学习过程 |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学生课程设计方案,论证充分;收集资料进行加工、分析、综合的水平高,指导效果好。学生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学生的图纸规范、符合标准、方案可行、结构合理,指导效果好。 | |
3.教学效果 | 3.1成绩评定 | 1.严格执行成绩评定标准,成绩评定客观、公正、公平、合理;评定成绩与学生课程设计的实际水平相符合。 |
2.课程设计说明书(报告、论文)批改率100%。成绩均能认真记录,且清晰规范,有成绩和质量分析报告。 |
六、课程考核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考试组织 | 1.1命题通知 | 命题通知及时,内容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 |
1.2考试安排 | 考试日程安排具体、要求明确,考试日程安排符合教学进程,兼顾学生复习准备时间;有详细的考试时间、地点、班级、监考人员、考生等安排,考场设置规范。 | |
1.3试卷归档 | 试卷应按教学班级并以学号升序排序装订成册,并附相关材料。试卷装订要用学校统一格式的试卷封面,应工整、详尽地填写试卷封面上各栏目信息。档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含材料:①考试课程命题表;②过程性考核材料(含考勤、作业、测试、实验等);③成绩分析表(系统导出);④成绩单(系统导出);⑤考场签到表。第二部分包含材料为:①封面;②样卷(A/B卷);③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B卷);④答卷;⑤封底。其它形式的试卷(如:美术作品、上机考试等)可采用拍照、扫描等方式电子化后统一刻录光盘的方式保存,光盘中要有试题、成绩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试卷分析表、学生答题等材料。光盘封袋必须按统一试卷封面要求填写内容。试卷存档顺序及时间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 |
2.考试命题 | 2.1命题原则 | 考试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覆盖面广,体现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核的要求;命题难易适当,突出重点,份量恰当,有一定的考核灵活运用能力的题目,突出应用性。原则上每门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试题难度和题量要适当,不得出现大部分学生过早提前交卷或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的现象。考查命题由各学院根据相关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及大纲要求自行制定标准。 |
2.2试题类型 | 考试试题类型灵活多样,一般不少于4种,每类题型均应标明总分值及小题分值。闭卷考试类试卷客观题所占的分值一般不超过50%。 | |
2.3试题内容 覆盖面 | 试卷对课程大纲内容的覆盖面不得少于80%,要兼顾概念、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核。有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题目应占总分50%左右,综合性、应用性题目占总分30%左右,提高性题目占总分20%左右。期末成绩低于40分总评不予及格。 | |
2.4重复率 | 每门都必须命A、B两套试卷,开考时随机抽取其中一套用于考试,另一套备用或作补考试卷;A、B两套试卷内容构成比例应一致,题型、题量、难度相当,A、B两套试卷内容重复率不超过20%。各类试卷应同时制定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近三年试卷不得重复使用,与上一年级该课程同类试卷重复内容所占分值也应低于20%,不得出现A、B卷同一大题题目相似或知识点重合的情况;非试卷类考核的课程A、B卷内容不得有重复。 | |
2.5卷面质量 | 命题使用统一的试卷纸和试卷样式,确保格式规范,插图、公式、表格 清晰;试卷统一使用计算机排版、打印。 | |
2.6命题方法 | 公共必修课由课程开课单位统一命题,各公共课教研室主任(负责人)审定;其他课程由各学院组织命题,学院教研室主任或教学主管领导审定。实行教、考分离;一门课程若有几位教师同时授课,原则上应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鼓励采用试题库或试卷库命题。 | |
3.考试过程 | 3.1考前教育 | 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相关文件,把考风考纪教育放在首位,召开考前动员会,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要求所有学生严格遵守考试纪律,端正考试态度,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
3.2监考 | 监考教师责任心强,坚守岗位,严格执行考试管理制度,严肃考试纪律,认真填写考场记录表。 | |
3.3领卷、分卷与收卷 | 监考教师按规定要求提前领取试卷,准时分卷,及时收卷并上交,各环节及时、准确。 | |
3.4巡考 | 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参与巡考,能全过程监控并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
4.成绩评定 | 4.1成绩构成 | 成绩构成比例与课程教学大纲一致,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原则上占比30%、60%,但各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结构成绩比例。 |
4.2评分标准 | 有评分标准,包括每题的正确答案或答案要点、赋分依据以及评卷的注意事项。评分点明确、详细,分值细化到每个答题要点。 | |
4.3阅卷评分 | 能严格按照评分标准采用2人及以上流水作业方式阅卷,批改标注按学校“阅卷程序与要求”执行;评分客观公正,核分准确无误;有复评复查记录。 | |
4.4成绩录入 | 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录入成绩,成绩登记准确,填写规范、完整。 | |
5.试卷分析 | 5.1综合分析 | 有对试卷出现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错误原因的分析;提出的改进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准确,可操作性强。成绩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准确。 |
七、实习教学质量标准
指标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1.实习条件 | 1.1实习基地 | 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数量充足,能满足教学实习、 生产实习等不同形式的实习需要。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合作 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管理制度齐全,实习组 织管理到位。 |
1.2实习经费 | 实习经费使用及管理有具体规定,经费能满足实习要求;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汇报经费使用情况,办理财务报账手续。 | |
2.指导教师 | 2.1教师资格 | 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应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能胜任实习指导工作,队伍相对稳定;校内指导教师应具有实习教学经验与组织实习工作能力。 |
2.2师生比例 | 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比例适中。 | |
3组织管理 | 3.1制度文件 | 编制了实习大纲、制订了实习计划,实习大纲与实习计划 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规范的实习管理办法,措 施得力。 |
3.2管理职责 | 实习目标、任务明确,实习内容、要求具体,安全、纪律教育落实,组织安排得当,管理制度执行严格,指导教师 责任到位,实习检查及时。 | |
4.实习过程 | 4.1实习指导 | 指导教师严格按实习大纲、计划要求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及进度,注意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方法科学合理;督促学生作好实习记录、完成实习报告,并予以认真批阅;高度关注学生交通、生活安全,加强过程管理, 注重实习成效;做好相应实习过程的指导记录。 |
4.2实习要求 | 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实习管理办法和实习单位的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参与实习,深入实际、态度端正,严格按要求完成实习任务,杜绝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 |
5.实习效果 | 5.1实习质量 | 学生实习记录真实、完整,实习报告撰写规范,内容充实全面。 |
成绩评定过程公开、公正、透明,充分结合学生、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意见,定性和定量评定相结合,综合反映实习质量。 | ||
5.2实习总结 | 实习总结全面、深刻,充分反映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既有成绩的肯定,也有问题的指出,还有对以后教学和实习工作的建议。 | |
6.实习归档 | 材料归档 | 实习结束后,按《湖南信息学院实习材料归档规定》要求, 及时整理归档实习材料,并报教务处备案。 |
八、实验(训)教学质量标准
指标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1.教学文件 | 1.1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符合课程教学目标,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训),内容完整,实验(训)项目设置科学合理,要求明确,学时分配合理。 |
1.2教材或指书 | 实验(训)教材或指导书完备,且与教学大纲要求相符。 | |
1.3教案 | 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度撰写, 目标明确,内 容清晰,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 | |
2.组织管理 | 2.1相关制度 | 相关规章制度完备,对实验(训)各环节有明确要求, 能落实具体责任人,制度执行严格。 |
2.2过程管理 | 管理职责明确,教学过程及相关活动组织规范、有序, 教学任务落实到位;实验开出率达 90%以上。 | |
3.教学准备 | 3.1计划安排 | 教学有计划,有安排,且与教学大纲、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内容保持一致;分组批次设置合理,落实到位。 |
3.2项目预试 | 教师遵循教学大纲,提前对实验(训)项目进行预试,确保教学质量。 | |
3.3场地设备 | 实验场地整洁,仪器设备状态完好,实验材料齐备,安全措施到位。 | |
4.授课 | 4.1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科学,实验目的、原理、注意事项讲授清晰,安全与操作规程教育到位;讲课与实验 (训)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步骤、要领得当,重难点突出;注重实验内容的充实完整及与理论课的有效衔接,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
4.2教学方法 | 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方法选取多样化且使用 得当,富有启发性,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 能力。 | |
4.3教学过程 | 教师熟悉实验(训)内容,操作规范,技术娴熟;教学过程组织严谨周密,指导耐心细致;课堂管理严格,实验教学日志填写完整、规范;爱护实验(训)设备,注意实验(训)安全。 | |
5.实验(训)考核 | 5.1教学效果 |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开展实验(训);达到实验(训)教学目标并完成实验(训)教学任务,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
5.2考核内容 | 考核内容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 新能力考核,可操作性强。 | |
5.3考核方式与 成绩评定 |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依照《湖南信息学院实验(训)教学工作管理办法》执行,做到严谨、规范、准确。 |
九、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
指标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1.选题要求 | 1.1题目性质 | 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体现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训 练的基本要求。 |
1.2题目来源 | 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 |
1.3题目更新 | 每年度更新选题指南,确保选题的科学性与新颖性; 选题原则上为一人一题。 | |
2.撰写质量 | 2.1论文结构 | 论文结构合理,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 规范齐全,符合学院相关规定。 |
2.2论文摘要 | 文字简练、中英文准确、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 | |
2.3论文主体 | 1.论点正确、鲜明、有新意;论据真实、典型、充分,有针 对性和较强的说服力;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运用的方法和手段有创新性;文字表达准确、流畅;体现出有一定的 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 |
2.毕业论文一般为 12000~15000 字;毕业设计成果由毕业设计作品和毕业设计说明组成的,毕业设计说明字数原则上不低于 5000 字。 | ||
3.独立撰写,无抄袭,重复率≤25%。 | ||
4.格式符合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结构完整,层次分 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公式、表格、图形等运用合理,科学规范。 | ||
2.4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数量得当,根据学科实际选取一定数量的外文文 献;在正文的论述、论证的过程中参考或参考引用的文献 资料列出出处,格式规范。 | |
3.学术水平 | 3.1学术价值 | 在论文的结论或论证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有一定的学 术价值。 |
3.2应用价值 |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社会效益;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 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 ≥50%。 | |
4.指导过程
| 4.1指导(评阅) 教师 | 应由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担任,具有 较好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每位教师指导同一届学生人 数原则上不超过 8 人。 |
4.2过程管理 | 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指导、论文答辩、印刷与装订等严 谨规范,符合学校相关规定。 | |
4.3成绩评定 | 坚持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方成绩比例符合学校规定,成绩分布合理。 | |
4.5评语质量 | 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的评语准确规范、逻辑一 致,针对性强。 | |
5.总结归档 | 5.1总结 | 1.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各二级学院需及时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
2.按照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办法》评选出当年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 ||
5.2归档 | 按照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将毕业 论文的开题报告、论文样本、指导过程记录、指导教师和 评阅教师评阅意见与成绩、答辩小组的评阅意见与成绩、 答辩记录等档案材料整理齐全,及时、规范归档。 |
十、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基地管理 | 1.1基地定位 | 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备案表》。基地定位明确,能够坚持服务地方宗旨,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应用性培养特色,注重基地内涵建设。 |
1.2运行机制 | 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资金使用等制度规范化、人性化,以学生为本,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校企协同创新。 | |
1.3接收学生 | 每年接收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实习,人数不少于5人。 | |
2.基地建设 | 2.1资金运行 | 基地运行经费充足,能够满足基地运转需要且运行经费投入制度化,经费保障制度完备。 |
2.2条件建设 | 1.基地的面积、空间、结构布局科学合理,安全、环保符合国家标准,软硬件设施满足教学需要; | |
2.基地建设双方合作关系稳定,有制度保障; | ||
3.师资队伍满足教学需求,制定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有较多企业人才参与基地教学,专兼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 | ||
3.基地效果 | 3.1实践教学 | 实践教学体系完备、层次分明;企业深度参与基地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共同管理实践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考核学生实践成效;实践教学体系完备,实践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应用性强。 |
3.2培养质量 | 1.依托基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项目、专利发明、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增加; | |
2.依托基地,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提高; | ||
3.实践教学成果丰富,依托基地建设衍生了一批校级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等。 | ||
3.3特色与创新 | 基地建设富有自身特色,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条件建设、管理模式、运作管理、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性的做法,部分经验做法在全校乃至全省范围内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十一、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
指标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1.总体要求 | 主要标准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统筹兼顾,精心设计,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 |
2.培养目标 | 目标定位 | 服务面向和职业发展目标清晰明确;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应用能力,政治坚定、人格健全、身心健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3.课程设置 | 3.1课程体系 | 1.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和国家标准,突出“信息化 ”办学特色。 |
2.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 ”五位一体、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 | ||
3.课程体系科学,精心设置专业课程,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课程间融会贯通、有机联系。“必修课与选修课 ”比例结构合理,注重通识性、基础性、专业性、应用性和个性化,以形成学生跨学科、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 ||
4.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数占总学时学分数的比例文科类不低于 20%,理工类不低于 25%。 | ||
5.属于课程质量标准,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 | ||
6.课程调整程序规范,符合《湖南信息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要求。 | ||
3.2实验实训 | 有完整的教学基本文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吸收科学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适当控制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实践能力。 | |
3.3毕业实习 | 有稳定的实习基地,配备相应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安排符合专业特点和有关规定。 | |
3.4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选题体现专业相关性,注重实践应用性,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 |
3.5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 | 1.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 |
2.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文化、科技活动,发展学生专长,拓宽学科视野。 | ||
3.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活动,锻炼自身的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 | ||
4.毕业要求 | 4.1毕业要求 | 毕业学分要求规定合理明确,培养要求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支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4.2学位授予 | 按照《湖南信息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确定学位授予。 |
十二、合格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教学队伍 |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 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有较好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至少具备硕士学历或中级职称。 |
1.2教学队伍结 构及整体素质 | 有知识与年龄结构、学科梯队与青年教师培养队伍建设计划,且在实施中。 | |
2.教学设计 | 2.1.教学理念 | 坚持立德树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目标,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 |
2.2教学规划 | 1.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思路清晰、具有操作性。 | |
2.教学目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 ||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模块或教学单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学时。 | ||
2.3课程改革 | 1.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有具体改革措施,有成效。 | |
2.有系统的教研活动,并且有记录。 | ||
3.教学内容 | 3.1课程设计 | 1.有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 |
2.有规范的教案、且不断完善、改进。 | ||
3.有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执行计划,且严格执行。 | ||
3.2课程内容 | 1.教学内容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 |
2.课程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 ||
4.教学条件 | 4.1教材建设 | 1,主讲教材选用国家、省部级、校级规划教材,或符合学校相关文件规定的优秀教材,实验课程需有实验教材。 |
2.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 | ||
4.2信息化教学 环境 | 1.网络硬件环境运行良好,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 | |
2.信息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满足教学需要,并能经常更新,使用效果明显。 | ||
3.设备满足实践、实验教学要求。 | ||
5.教学实施 | 5.1教学方法 | 1.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效果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
2.较为熟练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 | ||
5.2课程考核 |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题型与难易度合理,试卷分析科学客观,评分程序的要求符合标准;考场纪律严明,阅卷规范,成绩上报规范及时,成绩分布合理。 | |
5.3教学管理 | 课程建设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且执行良好,教学档案资料齐全。 | |
6.教学效果 | 6.1同行专家 评价 | 1.在校内组织的授课质量评比中,主讲教师都能达到良好以上。 |
2.同行专家评价合格。 | ||
6.2学生满意度 | 学生评教平均分≥85,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 |
十三、专业必修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教学队伍 | 1.1课程负责人 与主讲教师 | 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次。 |
1.2教学队伍结 构及整体素质 | 1.教师团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梯度。 | |
2.教师团队中,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 | ||
3.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 ||
2.教学设计 | 2.1教学理念 | 1.坚持立德树人,贯彻落实OBE教学理念,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发展。 |
2.重视项目式学习、研讨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 ||
2.2教学规划 | 1.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 | |
2.教学目的符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重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 | ||
3.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模块或教学单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数。 | ||
2.3课程改革 | 1.有系统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主题深刻、记录完整。 | |
2.教学思想活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教学改革有创意有成效。 | ||
3.教学内容 | 3.1课程设计 | 1.根据OBE理念制定规范系统的教学大纲。 |
2.有完整的教案,教案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 ||
3.教学执行计划与教学大纲相契合,且严格执行。 | ||
3.2课程内容 | 1.课程教学内容先进,能及时将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引入教学。实验(训)课或含实验(训)内容的课程,能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
2.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 | ||
3.课程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 ||
4.教学条件 | 4.1教材建设 | 1.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高水平教材,特别是能够选用国家、省部级、校级规划教材,优秀教材,获奖教材。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
2.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或资料清单。 | ||
4.2教学环境 | 1.网络硬件环境运行好,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 | |
2.信息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满足教学需要,并能经常更新,使用效果明显。 | ||
3.教学设施与实验设备(含模拟训练器材)配套齐全,满足现场教学、模拟训练、课程实习及实验教学需要。 | ||
4.有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专业教育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场地和实习基地。 | ||
5.教学实施 | 5.1教学方法 | 1.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设计过程重视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会学生获取本门课程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
2.教学手段丰富多样,能结合课程特点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双语授课,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 | ||
5.2课程考核 | 积极进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探索过程性考核办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命题科学且与教学内容协调,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严格的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评判公正规范。 | |
5.3教学管理 | 课程建设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且执行良好,且具有完整、规范的课程教学档案和教学过程材料,如教学进度表、教案、各类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试卷及成绩分析总结等教学材料。 | |
6.教学效果 | 6.1同行专家评价 | 1.在校内组织的授课质量评比中,主讲教师都能达到良好以上,50%以上达到优秀。 |
2.课程在校内外有良好声誉,校内外专家、督导组评价高。 | ||
6.2学生满意度 | 学生评教平均分≥90分以上。 |
十四、专业核心(一流)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课程目标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 1.1 |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
1.2 | 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成要求。 | |
1.3 | 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 | |
2.师资队伍 | 2.1 | 课程建设负责人具有良好师德、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支持和鼓励教学名师、知名专家担任课程建设负责人。 |
2.2 | 课程主讲教师为教学一线长期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 | |
2.3 | 课程团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团队教学科研水平较高。 | |
3.授课教师(团队)切实投入教学改革 | 3.1 | 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 |
3.2 | 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 |
3.3 | 教学改革意识强烈,能够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 | |
4.课程内容 与时俱进 | 4.1 | 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
4.2 | 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 | |
4.3 | 教学资源优质、适用,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 | |
5.教与学发生 改变 | 5.1 |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
5.2 | 学生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有效加强,开展研究型、项目式学习。 | |
6.评价拓展深化 | 6.1 | 考核方式多元,采用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有效运用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评价手段恰当必要,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 |
6.2 | 考试考核评价严格,体现过程评价,注重学习效果评价,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 |
7.改革行之有效 | 7.1 | 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习获得感、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
7.2 | 改革迭代优化,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 |
7.3 | 学校对应用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展线下课程改革、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有配套条件或机制支持。 | |
7.4 |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短板问题。在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相应类型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
十五、教材建设质量标准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建设保障 | 1.1组织机构 | 成立教材建设和管理的相关组织机构,有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 |
1.2管理制度 | 有科学规范的教材建设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 | |
1.3经费支持 | 有教材建设及奖励专项基金。 | |
2.1编写原则 | 教材编写坚持科学性、创新性、适应性原则。 | |
2.建设过程 | 2.2立项申请 | 编写前由编者提出申请,并提供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大纲、主要章节内容等供审核;学院组织力量对选题立项进行初审,学院初审后报教务处。 |
2.3立项审批 | 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教材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审核教材申请相关材料;审核通过的教材,编者可以按照教材编写计划组织撰写;教材出版后向教务处提交教材进行备案。 | |
2.4资助与奖励 | 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需要,遴选相关教材给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对于获得省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的教材给予一定的奖励。 | |
3.建设效果 | 3.1教材质量 | 思想观点正确,无政治性和政策性错误;符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适当,深度适宜;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便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多种能力;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教材能够反映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能反映本课程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能正确阐述本课程科学理论和概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中,且贯穿始终。 |
3.2使用效果 | 实际使用效果好,深受师生广泛好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十六、教材选用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质量标准 |
1.选用标准 | 1.1正确性 | 政治思想观点正确,没有政策性错误。 |
1.2适用性 | 选用的教材与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知识构成、素质提高和职业发展。 | |
1.3选优性 | 1.优先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获奖教材、规划教材、精品教材、重点推荐教材以及体现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的优质教材。 2.鼓励选用经学校批准立项开发、出版的教材。 3.鼓励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教材。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 | |
1.4更新性 | 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强教材更新换代。优先选用近三年正规出版、列入教材征订目录的新编(修订)教材。 | |
1.5统一性 | 专业相近,培养层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相同的课程,应选用相同版本的教材。 | |
1.6自愿性 | 不统一要求使用辅助教材(或配套练习册),确因教学需要的,由所在系提出,学院审核,经教务处批准后实施。教师不私自向学生出售教材。 | |
2.选用过程 | 2.1选用程序 | 有科学规范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严格规范的选用程序,畅通的教材信息反馈机制。 |
2.2计划制定 | 对已选定的教材,要制定教材预订计划,预订计划需详细标明教材名称、编著者、版别、版次、出版时间、使用专业和年级,预订数量等,经学院审定的教材报送教务处统一整理汇总,并报学校教材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审定;预订教材的数量原则上为一届学生的使用量;教材一经选定原则上2年内不得更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必须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部使用。 | |
2.3教材采购 | 教材采购采用公开招标投标办法;招投标管理单位要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实行公开投招标,按与中标单位签定的“教材征订合同书”订购教材。 | |
2.4教材供应 | 教材供应及时,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 | |
2.5费用结算 | 费用结算及时、准确。 | |
3.使用效果 | 3.1效果评价 | 教材总体结构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使用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教材使用信息反馈及时、渠道畅通,对不满意教材更新及时。 |
十七、课程考核管理质量标准
指标 | 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1.考核原则 | 考核原则 | 1.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监控,加强形成性评价,改革终结性评价,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2.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综合检测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组考 | 2.1考务管理 | 教务处和各开课学院均有专人负责考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明确。 |
2.2日程安排 | 考试日程安排具体、详细,包含考试要求、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课程、考试班级、监考人员等。 | |
3.命题 | 3.1命题原则 | 应以教学大纲、考核大纲为依据,围绕课程考核目的,以检测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遵循,采用课程考核大纲规定的考核形式,体现一定的广度、深度、难度和区分度。 |
3.2命题方法 | 1.严格按照《湖南信息学院课程考试命题与制卷工作规范》和《湖南信息学院课程非试卷类考核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命题,不得超纲。 | |
2.试题原则上应覆盖课程考核大纲主要知识点的80%及以上,分值分布合理,难度适当,预期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试卷命题题型多样,客观题和主观题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
3.3命题审核 | 课程所属教学系(教研室)负责组织命题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命题教师反馈,并认真填写《课程考核命题审批表》。 | |
4.试卷印制与保密 | 试卷保密 | 试卷命题教师、接触试卷的相关人员、任课教师不得以答疑或其他任何方式泄漏试卷内容;校考课程试卷由教务处负责保密,院考课程试卷由各二级学院负责保密。 |